华晋焦煤电力分公司坚持党建“四个引领” 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但政府逐利的制度安排,会鼓励、诱导人们把目光完全集中于物质利益,而忘记其他价值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某些制度安排甚至可能强迫民众把物质利益当成唯一人生目标。
比如说,国家统计局报告1998年真实GDP增长7.8%,与政府8%目标的接近程度实在令人可疑。但总体看来,统计体系严重滞后经济发展现实。
客观地说,统计数据存在误差在所难免,这在任何国家都会发生,比如说统计部门在报告了GDP增长的初步估计值之后,通常会在得到更全面的资料以后进行修正。据说价格数据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每年统计的住房不是同质的,将今年五环外的房价与去年四环内的房价比,当然增长不大,但这显然不是科学的统计方法。国际投资专家在了解中国经济形势的时候,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固定资产投资指的是在投资项目上到底花了多少钱,它包括许多来自土地和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与GDP里的投资不是一个概念。国家公布的是根据政府劳动部门登记的失业数量估算的,这个方法是历史形成的,因为原来的体制中是没有非登记失业这一概念的。
中国经济数据还有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只报告同比数据,不报告环比数据。不过如果以此来比喻中国目前的统计数据与实际经济脱节的程度,可能还是比较贴切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当外面要变冷的时候,我们先把屋子里边的火烧旺,才能从容地对抗外部严寒。
第三,在去年全年投放的近10万亿元贷款中,有超过70%是国有单位吸纳的,这是中国能率先全球走出V形反转的重要基础,但由于复苏不是由市场主导的,到目前为止,内生性的增长动力就只是在外生动力促进下有所萌动,只有在当今后的投资中非国有投资比重能再次上升到70%以上,我们才能认为经济复苏是被经济增长自身的要求推动的。今年的通胀曲线应该是前低后高,上半年可能在3%,下半年可能会上升到5%,全年4%。从主要发达国家看,到1月15日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先行指标已经下降到4个月来最低点,美国经济虽然在复苏,但是失业率却在上升,由于失业和减薪,去年12月美国的信用卡与房屋抵押贷款坏账率都创出了新高。在反通胀方面,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方法对中低收入人群进行物价补贴,效果会更好。
输入型通胀的源头在外部,主要原因是巨额国际资本炒作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导致中国进口的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这种情况在2007~2008年中国为治理通胀而不断加息的过程中已经明显出现过。
在这样的背景下,把今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放在8%~10%考虑是太乐观了,若发生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出口就很可能出现比2009年更大的负增长率。经济复苏还不稳固,对好不容易才获得的复苏势头必须倍加珍惜。控制住货币供给增长过快,采取数量型的货币政策还是应该的。此外,在反通胀方面,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方法对中低收入人群进行物价补贴,效果会更好。
加息难医输入性与结构性通胀 说加息也解决不了通胀问题,是因为通胀的原因不是由于国内需求过大,而是由于输入性与结构性这两方面原因以房地产价格为主的资产价格,也应该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宏观经济学理论对房地产这个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这个价格最终是反映不到CPI中的。
欲知观点如何, 请听下回分解。但日本央行仅盯住通货膨胀的指标,认为通胀不高,宏观风险不大,最后造成了日本的房地产与股市的崩盘。
不然的话美国这次也不会栽这么大的一个跟头。本来物价是由市场来定的, 为什么全世界各国政府都有反通货膨胀的干预措施呢? 这是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基本生存,关系到宏观经济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安定。
笔者还将对应该如何对房价进行调控提出一些看法。而在房地产泡沫形成的时候,很可能出现房价飙升, 但租金反而回落的现象。在价格指数中,仅包括了租金的变化。而在这之前,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被传统经济学所反对的。更重要的是房价的膨胀与房地产的崩盘对经济造成的危害,与通货膨胀一样,可以严重影响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方式,一样会置一国的经济,甚至全世界的经济于极大的危险之中。房价问题又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还在沾沾自喜,因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造成美国的通货膨胀。要防止未来中国经济陷入严重危机,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就应该探索一种根本的机制来防止房地产泡沫的出现。
政府对物价的管理, 重点不在具体地干涉每一种商品的物价, 而是在宏观层面上,盯住物价指数, 通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来打压通货膨胀。调控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是保证人人有住房?还是人人有房住?是保证结婚前都能买到房,还是40岁以后都买房?目标很不清楚。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给全世界政府的一个重大教训是,宏观政策不能只盯着就业,只盯着通胀。投资品价格的上涨最终会转移到消费者物价指数中的。
日本央行在八十年代后期为抵消广场协议后日元急剧升值的影响,向市场发放了大量的货币,造成了股市与楼市价格的泡沫。在贸易全球化, 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流动的背景下, 资产泡沫的危害越来越大,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这也一定能催生出新的理论来。但是对房地产的调控却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笔者认为, 把房地产价格等资产价格纳入宏观经济与宏观调控的范围内, 很可能是今后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当通胀超过政府的容忍度时,如4%,有关部门就要开始行动,该提息的提息,该收流动性的收流动性。在紧急的情况下, 也有整体的物价管制。
因此要与其它的投资品区别对待。在下一篇的文章中, 笔者将讨论如何设计一个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指标, 研究对房价的调控与对物价的调控有何异同。
一、 为什么要调控房地产价格? 为什么要调控房价?道理与为什么要调控物价是一样的。英国、爱尔兰、希腊、迪拜等很多国家目前还是在因房地产的崩盘而苦苦挣扎。
(作者:汤敏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 进入专题: 房价 。因宏观部门对房价监视不够,研究不够,只有当房地产出现大问题了才采取措施,但这时往往已经积重难返,只有崩盘一条路了。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可能是经济学理论的缺失,是宏观调控在内容、目标、手段上的缺失所造成的。对房价的调控没有系统地进入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范围里。
同样地, 政府对房价的调控, 也应该更多地在宏观的层面上, 看整体的房价水平是否过高,而不应该过多地去调控具体的土地、房型、等等微观层面的问题。更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国家都多次地绊倒在房地产这同一块石头上,隔一段时间房地产危机就又来一次。
针对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有很清晰的目标。在对物价的调控中,也有微观措施,如抓菜篮子工程,抓母猪存栏数等等。
1929年的大萧条,在经济学上催生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这些似乎是经济理论上的学术问题却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中造成了极大的问题。
评论列表